钱松喦(yán)(1899—1985),又名松喦、松严,笔名庐主人,男,江苏宜兴人,中国杰出国画艺术家,“新金陵画派”的重要画家,江苏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,第四、五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。[1][2][3][4][5][6]
1960年,钱松喦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,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,此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、名誉院长,江苏省美协主席,中国美协常务理事、顾问。[8]1964年3月,钱松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40天的个人展览。[10]1972年钱松喦开始为中国驻联合国大厦办事处作大幅国画《长城》。1973年他创作了《春满石城》和《泰山顶上一青松》。1975年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,乘兴作《南京新貌》,并题诗二首。1977年他作大幅《枣园曙光》,1978年创作《山岳颂》。他的作品曾在日本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国展出。[9]
钱松喦(1899.9~1985.9),当代画家,江苏宜兴人。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、名誉院长,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,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、顾问,是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之一。8岁随父学习诗、文、书、画,15岁开始写生。1918年考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,受胡汀鹭影响,钻研传统画艺,并接触西画技法。是当代中国美术、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,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,其代表作品被认为是重要的江南文化符号。
钱松嵒 醉翁亭(安徽滁州)
钱松喦 珠江春晓
钱松喦 珠江春晓
钱松喦以山水画享誉现代中国画坛,为“新金陵画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的画以稳健、凝重、沉着、浑厚为典型特色,传达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。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时代感。他是近现代“以书入画”的典型实践者,从其画风中可以看出篆隶和魏碑的影响。
钱松喦先生的作品风格独特,笔墨精妙,富有创造性。他运用“以书入画”的手法,将篆隶和魏碑的元素融入到画作中,使画面更具古拙、雄浑和深沉的美感。他强调骨法用笔,以金错刀的“颤笔”写出线条,使画面充满力量感和动感。在墨法方面,他注重破墨、焦墨、积墨等技法的运用,使画面层次丰富、墨色浓淡相宜,呈现出苍润华滋、墨彩粲然的效果。
钱松嵒 1959年作 红杏山庄(晋北)
钱松嵒 潮州胜览
吴为山:钱松嵒先生传统绘画功力深厚,早年受唐寅、石溪、石涛影响颇深,既有文人画家的清雅温润,也不乏职业画家的扎实造型,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浑穆的画风。早年钱先生虽在古贤范本中得秀逸之气,但画风尚未摆脱古人样貌,直到新中国建立,其艺术才真正发生质变走上巅峰。随着新的历史时期揭开序幕,钱松嵒先生发现了传统文人画主观意象的局限性,转变了画家脱离大众自视高雅的身份意识,重新认识到生活与人文之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,开始思考如何将时代精神灌注于笔墨意境之中,以传统毫端追踪时代大势,表现时代变迁,将曾经空洞贫乏且远离生活的山水拉回现实,实现了艺术的经世致用。
钱松嵒 出塞